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出席「2014 Green+ Together臺灣永續峰會」
中華民國103年07月15日

>   馬英九總統今(15)日下午出席「2014 Green+ Together臺灣永續峰會」,說明我國現行能源政策及推動節能減碳的成效,並期勉各界同心協力,為臺灣的永續發展而努力。
  總統致詞時首先指出,本次會議名稱「Green+」係代表環境保育、經濟發展、居民生活品質的三方平衡與和諧共存,而「Together」的意涵,則是代表政府、產業與民眾同心協力。總統也肯定並感謝《遠見雜誌》、臺灣西門子公司、德國在臺協會及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等,連續兩年舉辦此項重要會議,為臺灣尋求永續發展的方向。
  談及臺灣推動太陽能發展的經驗,總統表示,他在上任後隔年(2009年)即公布《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我政府亦自該年起以固定電能躉購費率及保障收購20年的方式,提供太陽能裝置業者合理的投資報酬,以吸引產業投資設置。去年(2013年)我國太陽能裝置容量已達392百萬瓦(MW),相較2009年的9.5MW,成長超過40倍,也帶動太陽光電產業產值達新臺幣1,572億元,較2009年成長了47%。
  總統提到,因應全球日益暖化的危機,目前世界各國都朝向減少使用傳統石化燃料,往低碳能源的方向發展,其中,德國為全球推動能源轉型最積極的先行者。自2011年日本發生福島核災後,德國即決定要在2022年達成全面廢核目標,惟德國與鄰近9個國家皆有電網連結,因此可緩慢發展再生能源,然臺灣屬於島嶼型的獨立電網,兩國情形並不相同。總統進一步說明,德國也因為能源轉型,導致電價大幅上漲、電力成本增加,例如目前德國住宅用的電價約為臺灣的4倍,工業用電則約為2.3倍。
  總統也提到,去年核能發電占我國整體發電量18.8%,然而,現有老舊火力發電機組將逐步除役,如果核一、二、三廠也陸續除役,電力供應勢將產生問題,因此,應審慎尋找替代核能穩定基載電源,以免發生限電、缺電的情形。尤其臺灣98%以上的能源需仰賴進口,因此,我們不能放棄任何能源的選項,因為「臺灣沒有放棄的條件」。
  總統指出,針對「永續發展」,聯合國定義為「能滿足當代的需要,同時又不損及未來世代所需要的發展」,此解釋具有世代包容與公平之意義,而「永續發展」所涉及的領域,包括環保與生態、國土復育、節能減碳、資源循環及紮根教育等面向,尤其臺灣的天然資源不多,天然災害卻不少,因此,我國早在1997年即設置「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隨後在2000年公布《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綱領》,於2002年擬訂《中華民國永續發展行動計畫》,並在2012年10月發布《能源發展綱領》,以落實永續發展。
  總統進一步指出,我國人口不到全球的千分之三,然排碳量卻占全球近百分之一,人均排碳量則為全球第18名。1971年時我國失去聯合國代表權,以致無法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也無法成為《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的締約國,然而,我國依然善盡國際成員的義務,承諾在2020年時將排碳量降到2005年的水準,在2025年時降到2000年的水準,此一目標雖不易達成,但我國仍將全力以赴。
  談及我國推動節能減碳的成效,總統表示,他上任後即積極落實節能減碳政策,推動包括「綠色能源」在內的「六大新興產業」,以及「電動車」、「綠建築」等智慧型產業,同時也積極推動省水、省電、省油及省紙的「四省運動」。此外,並在2011年將國內交通號誌燈全面改為LED燈,成為全球第二個完成此項目標的國家,後續則將擴大推廣LED路燈。近6年來,我國能源使用效率每年平均提升2.45%,且從2008至2011年的能源使用效率改善幅度為2.3%,超過美、法、日、韓等國。此外,我國的排碳量也已從2007年占全球0.95%,降至2011年時的0.84%,顯見全民的努力已獲致具體的成果。
  在綠能產業方面,總統進一步表示,我國在去年成為全球第二大太陽能電池生產國,背光模組產值為全球第2,至於LED元件產值則是全球第3。從2009年至去年的5年期間,我國綠能產業帶動國內投資的累計總額達新臺幣2,700多億元;去年綠能產業的總產值更達至新臺幣4,200多億元,是2008年的2.65倍;至於綠能產業的就業人數,則由2008年的16,000人,快速增至去年的68,250人,成長幅度達4倍之多。
  在發展再生能源方面,總統說,政府在「不限電、維持合理電價及達成國際減碳承諾」及「確保核安,穩健減核、打造綠能低碳環境及逐步邁向非核家園」等原則下,積極推動各項再生能源政策,包括「陽光屋頂百萬座」及「千架海陸風力機」。
  最後,總統指出,依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發布的《2013年世界競爭力評比》,我國在「企業重視永續發展議題」排名全球第3,顯見我國企業對永續發展的努力已獲國際社會的肯定。然前述德國所面臨的各項挑戰,正是臺灣未來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所必須深思的問題。政府也預定在今年8月召開「全國能源會議」,探討在核四封存的情況下,我國電力供應及管理等具體因應作為。而此次會議所探討的德國能源轉型與永續發展經驗,相信將可做為我國尋求最合適「能源組合」的借鏡,進一步打造永續臺灣。
  包括《遠見雜誌》創辦人高希均、發行人王力行、臺灣西門子公司總裁艾偉(Erdal Elver)、德國在臺協會副處長古茂和(Mirko Kruppa)、德國經濟辦事處處長魏諾朗(Roland Wein)、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啟源、環保署署長魏國彥及經濟部次長杜紫軍等均出席是項盛會。

Code Ver.:F201708221923 & F201708221923.cs
Code Ver.:201710241546 & 201710241546.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