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接受美國《CNBC》亞洲臺專訪
中華民國101年12月15日

  馬英九總統12月12日在總統府接受美國《CNBC》亞洲臺專訪,針對我國經濟情勢、研發創新、貿易自由化及兩岸關係等議題回應媒體提問。
專訪答問內容如下:
  問:北韓甫試射飛彈,飛行時間約8至10分鐘即降落海裡,想請教臺灣對北韓試設飛彈的舉動有何回應?
  總統:我們對於北韓發射火箭的事情一直在注意,就在半小時之前左右,我們也得到情報。在過去,北韓也做過同樣的事情,始終在東亞造成一些緊張關係,我們覺得這樣做是很不智的,因此我們對這樣的行為要表達不滿;另一方面,我們也瞭解不論是日本、南韓或是美國,均做了充分準備來預防,並且在它發生之後採取必要的行動,中華民國也會支持這樣的行動。
  問:總統距第二任期上任已近1年,但臺灣面臨相當多的問題,一方面臺灣與中國大陸經濟整合趨勢是有史以來最緊密的階段,即便如此,臺灣仍面臨美國及歐債危機等挑戰,請問您的看法是?
  總統:我們在4年前競選時有提出經濟成長6%的政見,在我第一任期間有一年半的時間,我們的成長是符合這個數目的,在2010年時,成長率曾經到達10.76%,但自去年開始,因為歐債的問題造成全球經濟低迷,不論是北美、西歐或是中國大陸,成長均趨緩,我們當然也受到嚴重影響,因為我們「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成長有70%均依靠出口。我們的出口從今年初即緩慢下跌,但到了9月又開始好轉,10月下跌了一點,11月也是正成長。我們的工業生產指數從8月開始就恢復了正成長,因此我們今年的經濟成長率也上修至1.13%,原來預估可能僅有1.05%,估計明年的經濟成長可以超過3%。這段時間的景氣低迷當然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並非僅有臺灣,不過由於我們對出口仰賴較重,所以受到的影響也比較大。
  另一方面,我們在2年前與中國大陸簽署了「兩岸經濟協議」(ECFA)後,我們對於大陸的出口,尤其是ECFA所涵蓋的項目確實有成長,不過還是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對大陸整體的出口是有衰退,但假如沒有簽的話,衰退一定更嚴重,就因為簽了ECFA,我們才有機會與其他國家進行這方面的談判。例如我們去年9月與日本簽了投資協議,日本投資臺灣已60年,為何以前不簽現在簽,就是因為我們與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大陸簽了這個協議,日本就願意擴大對臺灣的投資,今年日本對臺灣的投資在件數上也是第一名,它的效果非常顯著。目前我們與新加坡及紐西蘭也正在協商經濟合作協議,如果不是我們與大陸簽ECFA,這兩個協議恐怕都無法進行。最重要的原因是,在我上任之前,我們有8年的時間都沒有與主要貿易夥伴有任何這方面的談判,在我上任之後才快馬加鞭地推動,儘管至今已有一些成效,但我們仍不滿意,我們希望在短時間內能夠完成與新加坡及紐西蘭的經濟合作協議。
  同時,與中國大陸有關ECFA後續的部分,我們繼續再談判,也希望在明年可以告一段落,換言之,我們追求與區域經濟整合能夠匯流的政策需要一些時間實現。這段時間的景氣低迷確實是一件事實,但是我們已經看到隧道盡頭的那一線曙光,因為經濟已經在復甦,只不過速度非常緩慢,不過各種指標均開始出現正數,因此我覺得我們沒有悲觀的理由,儘管不能太樂觀,但經濟往上走的趨勢應該是很明顯的。
  問:總統對貿易自由化看法為何?除了雙邊經貿談判,有關貿易全球化,您曾經提過,臺灣將要花費約8年的時間加入「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PP),目前臺灣在簽訂TPP方面有什麼進展?為何需要花這麼久的時間?
  總統:我們希望能夠加入「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PP),主要是我剛才說的,在我上任之前,我們沒有與任何一個主要的貿易夥伴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這對於我們出口的績效有很大的影響,因此當美國與其他國家倡議推動TPP時,我國就表示參與的意願,但這是一個高品質的FTA,因此我們還需要創造有利的條件來加入。
  我們現在和紐西蘭、新加坡簽經濟合作協議,就是創造條件的一部分,因為新加坡和紐西蘭都是TPP成員,如果我們和他們簽署了(經濟合作協議),就等於和部分的TPP成員簽署了(經濟合作協議)。又例如我們和美國也開啟了「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rade And Investment Framework Agreement,TIFA)談判準備,TIFA是我們和美國在1994年就簽署的一個協定,透過該協定我們可以和美國逐項洽商各種投資貿易的合作項目,如果這條路能繼續往前走,我們創造加入TPP的條件就會更成熟。
  我之所以說希望8年之內加入,是因為確實需要一些時間,我們本來起步已經落後了,現在拼命努力是希望能跟上區域經濟的腳步。但是我的任期只有8年,前4年至少與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大陸)簽經濟合作協議,又與第二大貿易夥伴日本簽署投資協議,也與第三大貿易夥伴美國至少達成一個重新啟動TIFA協議的共識,我覺得至少我們沒有繳白卷。
  但是這條路還很長,我們只有逐步把有利條件創造出來,所以我們的策略是要加速,但要想很快地自由化,不是純粹靠簽署協議就可以達成,政府、企業與民眾都必須要轉變心態,也就是我們必須更開放、更自由化,不能還存有過強的保護主義心態。這是不容易做到的事情,需要許多溝通與說明,才能讓大家瞭解,當你希望和別人進行貿易的時候,你不能只期待別人開放市場,而我們不開放,所以這也是一個需要強力溝通的過程,為什麼我們不是馬上就可以做到,主要原因在於還需要很多的溝通,但是看得出來,越來越多的國人能夠接受這樣一個發展,因為畢竟我們70%的GDP都靠出口,出口不振,經濟就會不好,而且我相信越來越多人都可以接受進一步自由化的政策。
  問:臺灣外勞雇用比率有一定上限,請問這樣是否會對臺灣社會造成影響?高雄市政府已啟動兩層級制度雇用外勞,也有人認為不應該給外勞最低薪資,您認為這樣的挑戰會有什麼影響?又勞工議題是否影響TIFA及TPP的協商?
  總統:政府立場一向是不贊成本勞與外勞薪資脫鉤,因為根據我國「勞動基準法」,不論本勞或外勞的薪資標準基本上應是一致的,因此我們不會在此議題上有任何改變。
  我們希望在中國大陸的臺商能回臺投資,當然不是沒有條件,例如投資金額及項目等。原先赴中國大陸投資的廠商,部分屬勞力密集產業,他們會選擇投資東南亞,因為臺灣的勞力成本較高,因此一定要高科技、創新或加值做得較佳的廠商回來才會有競爭力。
  外勞係臺商回臺投資的因素之一,但非唯一因素,我國內企業雇用外勞比率不能超過該公司勞工總額的40%,此一標準沒有改變,但不同產業有不同百分比,從5%、10%、15%至30%等都有,我們現在是針對某些行業允許可以提高外勞進用比率,但總比率仍不得超過40%。我們不要給外界印象,認為臺灣須靠外勞增加競爭力,我們的競爭力應放在創新及加值等層面,但臺灣目前確實有部分產業找不到本勞,因此我們放寬一些外勞比率,但總比率沒有改變,同時我們不會違反國際規範,亦不會讓臺美關係受到影響。
  我們在吸引臺商回臺投資政策中,除准許國內企業雇用外勞,同時其亦須雇用一定比例的本勞,這樣才能創造本勞的就業機會。
  問:研發係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的一環,請問總統如何看待研發議題?
  總統:截至目前,我們在研發方面的比重大約占GDP3%,韓國在這方面確實比我們高,但我們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中的國家相比已不算低,甚至比部分國家還高。不過我們還是希望繼續加強研發部分,因為我們若欲讓產品加值或創造品牌,研發會是最重要的關鍵,這也是我常說不要把工資當做最重要的因素,研發所創造的價值更為重要,若沒有靠研發創造價值,工資將不易提高。韓國的投資研發領域可說是全世界最高的國家之一,這一點值得我們效法。
  問:請問總統如何鼓勵增加研發的投資?
  總統:我想要鼓勵企業投資研發領域,其實這道理非常淺顯,企業若不透過研發,將不易開創新產品或增加舊產品價值,在國內凡是重視研發的廠商,在經濟不景氣時所受到的衝擊都較小。
  政府目前正推動「中堅企業躍升計畫」,也就是近期很流行的「隱形冠軍」概念,意即企業雖不大,但它所生產的產品在該領域中能占到全球前三名。我們有部分產業做得到,因此政府鼓勵這樣的產業持續發展,除給予研發相關的專案補助,經濟部也透過「工業技術研究院」及國內大學等單位開發10項我國目前尚未具有的「工業基本技術」。
  臺灣可以生產世界一流的手機,但其中仍有部分關鍵元件來自進口,因此從一年多前,我們即開始推動該項計畫,並在資訊、通訊及光學等領域做到關鍵元件的進口替代,意即我們自己能夠生產這些關鍵元件。倘能繼續發展下去,我們就能看到更多中小企業,它的規模雖不大,卻能在許多小領域中領袖群倫,此亦是德國經濟學家赫爾曼‧西蒙(Hermann Simon)所提倡的「隱形冠軍」(hidden champion)概念。據他估計,這種「隱形冠軍」產業目前在全世界約有2,700多家,此為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亦是研發所帶來的紅利,企業若能研發,產品價值就能增加,亦能不怕不景氣。
  換句話說,我們對於中小企業研發的重視,主要經過兩個管道,一個是由經濟部補助研發,第二個是針對企業無法自行開發的技術,由政府透過工業技術研究院協助,等到技術開發出來後再移轉給企業,過去我們也做了很多類似工作,現在特別加強,尤其是對於一些比較困難、而我們自己還沒有的基礎工業技術進行研發。
  問:臺灣屬於中收入的國家,若未增加投資及創新,可能難以增加勞工薪資,請問總統是否認為臺灣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 trap)?
  總統:就臺灣的研發及年輕一代的創造能力來看,我們是有信心的,在過去幾年中,我們的發明家、設計家參加世界各大城市所舉辦的比賽,幾乎都名列前茅,包括紐倫堡、日內瓦、匹茲堡及韓國首爾的發明展等全世界四大發明展,我們最近參加全部拿第一。另外,臺灣高中生出去參加競賽,例如奧林匹亞競賽,不論是數學、物理、化學、地球科學或資訊科學等,均表現優異,可見基本上我們的教育不錯,也因此我們仍能維持競爭力,但是我們一定要繼續加強。
  另方面很重要的是,我們與韓國、新加坡、香港及中國大陸有一點不一樣,即臺灣通貨膨脹率比較低,過去幾年都只有1.5%左右,今年會比較高,因為暑假時蔬菜水果的價格上漲許多,但是今年仍能保持不超過2%,除了日本之外,我們是亞太國家裡面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最低的,當然這並不表示我們不應該加薪,我們仍應增加待遇,但若產業結構不改變,要增加待遇就會比較困難,此即為何政府全力鼓勵企業不僅應提高效率,亦應提高價值;不光是重視「效率導向」(efficiency driven),也要變成「創新導向」(innovation driven)。
  政府推動政策時,企業界應會隨著政策而改變(經營策略),因為有了政策就會有該方面的補助。例如我最近訪視幾個中小型企業,其中一家總計只有160人,但有四分之一的人做研發,所研發的技術占全球前三名,僅次於德國及瑞士,這些工廠、企業就是我們未來要鼓勵的,這些企業不可能馬上就變成大型企業,儘管規模不大,但是技術層次很高,故始終能在市場上保持占有率,不怕經濟衰退。剛提到我國70%GDP須靠出口成長,在此情況下,若不改善結構,將很容易受到外界影響,政府現在做的就是減少外界影響,改善對外經貿環境,相信如此即可避免你剛提到的陷阱。
  美國專利局所核發的專利中,臺灣排名第四,但以每一百萬人的專利數而言,臺灣排名世界第一,臺灣的教育使人民擁有足夠能力,但要如何將創新及發明的能力轉化為商業產品,是我們所遭遇到的重大挑戰,政府也視此領域為努力目標之一。
  最近英國《經濟學人》發表一項調查,叫做「where to be born in 2013?」,問大家最希望在哪個國家出生?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經說過在美國出生是他很大的競爭優勢,這個調查在25年前、即1988年時做過,那時臺灣還沒有上榜,今年11月調查時,臺灣排名全球第14,比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義大利及韓國都高,什麼原因?我認為一定有其理由,包括社會、經濟等各種因素,證明了臺灣在過去的25年中一直在進步,我們在這25年中也碰過經濟衰退,但每次衰退都安然度過,相信我們可以「關關難過關關過」,因為臺灣人民的優勢並未因衰退而失落,大家的鬥志仍非常昂揚,我對國人有充分的信心。
  問:臺灣薪資多年未上漲,造成人民不滿,政府目前並面臨財政赤字及年金等議題,很多人認為若要解決這些問題,有個簡單解決之道,即歡迎更多陸客來臺,然而臺灣陸客人數比例遠低於香港,陸資在臺投資也未如外界想像高,請問您的因應對策為何?
  總統:現在難以大幅提升薪資,最重要的還是要改善我們的產業結構,並且擴展外銷的國家,至於說觀光事業的成長當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在過去4年中,我們創造臺灣有史以來最多的外來旅客,在我上任之前每年只有372萬人次,去年已超過608萬人次,而今年可以到達700萬人次,為歷史上空前的數字。
  我們的觀光客來源,其中大陸觀光客約占三成左右,而其他來自於港、澳、東南亞、日本及歐美的旅客也同時在增加中。觀光當然為重要的收入來源,我們會繼續努力提高品質、增加投資,才能增加觀光客的來源,但這也不是短期內就可以達成,因為人數固然重要,品質更重要。
  剛剛提到退休軍公教人員慰問金的問題,與其它的年金問題相較,當然不完全一樣,早年因為軍公教人員之待遇很低,所以退休金,包括年終獎金,都希望在退休之後還能比照發給,不過40多年來,軍公教人員之待遇已經大幅改善,因此,外界對於這種軍公教的待遇有意見,我們也做了一些調整,除維持當年照顧弱勢的堅持,對於在此範圍外的,希望大家可以共體時艱,現在也正在進行廣泛的溝通。實際上,政府的財政未來一定會面對年金制度所帶來的許多問題,我們一定要有一些改善和改革,否則到了7、8年,或10幾年後,就會發生嚴重的虧損。這些虧損雖不會在我任內發生,我可以完全不碰,但我覺得身為一個總統,不能只看這幾年的問題,必須要看10年、20年之後的,必須為這個國家的長治久安打好基礎。因此,我主動表示願意面對此一問題,這與美國的財政虧損是不一樣的,美國是幾個月後就會遇到,而我們雖然5年內都不會面臨到這個問題,但是我們現在不能不面對,因為現在還有時間可以處理,如不處理,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有問題固然值得我們憂心,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有決心去面對並處理這些問題。
  問:請問總統對於《經濟學人》雜誌將您評為「bumbler」的看法為何?為何不對該雜誌表達抗議?
  總統:我們對國內外任何批評的態度都是一樣,不是事實的部分,我們已請駐英代表處澄清,至於評論的部分,我認為屬於新聞自由,我們要尊重。對於外界評論,我們都是秉持此一態度,事實有錯誤,我們會去函更正、澄清;若是評論,則屬於言論自由。
  我駐英代表處已向該雜誌說明,他們的報導並非都是事實,事實上臺灣這幾年在區域內的經濟實力表現並不差,不論是經濟成長及通貨膨脹等數據,以及我國全球競爭力被評比為全球第7、亞洲排名第3,僅次於新加坡及香港,且勝過南韓及中國大陸等,因此我們的經濟表現已獲得公正評論。
  另方面,我身為總統,非常重要的責任是在兩岸關係與國際關係。在兩岸關係方面,因改善雙方互動,已大幅度降低臺海緊張情勢,使得兩岸關係成為60年來最好狀態;此外,因恢復臺美高層互信,讓雙方不論在國防安全合作及其它領域交流等,都是斷交30多年來關係最好的時刻;我們與日本關係亦是如此,這些都是「經濟學人」雜誌該篇文章未提及的。
  我認為國內外媒體若對我們有批評,第一個反應就是先檢討到底該批評所針對的事實部分是否正確,若不正確,我們會去函更正;若有關言論自由部分,我們則採取尊重的態度。我們的反應跟亞洲部分國家不同,主要係因我國自由與民主已發展到某一程度,國家元首對於媒體言論自由還是要尊重。
  比較特殊及少見的是,該篇報導出刊後,該雜誌亞洲總編輯親自寫信給我駐英代表處,說明臺灣有部分媒體翻譯錯誤。此外,該篇報導也指出,我國在這段期間低收入戶增加許多,其實是有所誤會,此乃因為去年我國修改法律,放寬低收入戶認定標準,由原先26萬人放寬至約81萬人。換句話說,並非我們低收入戶的實際人數增加,而是標準放寬,這一點他們是有誤解。
  問:兩岸關係是60年來最穩健的時刻,請問您是否認為兩岸金融業應進一步自由化?
  總統:兩岸關係在過去4年中有非常重大的改善,使得過去的對立減少了許多,雙方走向一個和平發展、互利共榮的未來,這點我覺得對臺灣、大陸,或者對整個亞太地區及美國而言都是一件正面的事情。
  我們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就是我們採取的政策是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臺海「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並且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基礎上,推動兩岸的和平發展,這個政策架構可以說是決定兩岸過去4年能夠和平發展最重要的原因。當然兩岸之間還有許多不同的看法,目前都被擱置了,因為我們覺得那些議題短時間內都無法解決,所以我們在一個「擱置爭議、共創雙贏」的共識下開展關係。
  您剛剛提到,雙方當然還是有一些問題,現在無法解決或不容易解決,但是雙方也都發現「擱置爭議、共創雙贏」是一個值得繼續推動的基礎,因為唯有如此才能創造更多和平紅利。所以兩岸在這些議題上也開始建立一些互信,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臺灣這麼小,又在一個非常複雜的東亞地區,有中國大陸、日本和美國,在這三強之間我們如何找出一條生存之路,而過去4年的發展證明這條路我們大致上是走出來了,但是要很小心地走才不會跌倒;所以我們走得很謹慎,但是走得並不猶豫,這點非常重要。
  我們在這方面(兩岸金融業)的合作,我們覺得和中國大陸還有許多需要再談判的地方,但是任何事情都開頭難,跨出這一步,像今天(12日)的報紙也看到,大陸的人民銀行指定中國銀行在臺灣的分行做為貨幣清算的機構,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我們在這4年中,走出很多60年來的第一次,很多的第一次才創造了現在這樣的情勢。我們很珍惜這個成果,但是也要很小心,想想看,4年前是什麼樣,如果沒有這樣做,我們對於這一次歐債危機因應的方式,是不是會產生更嚴重的後果,或我們經濟的復甦會更慢,所以這條路已經是一條不歸路,必須一直走下去,對於臺灣、大陸、東亞以及整個世界的和平,都會有幫助,至少現在再沒有人說臺灣是一個「麻煩製造者」(trouble maker),相反的,大家覺得臺灣是一個「和平製造者」(peace maker)。

Code Ver.:F201708221923 & F201708221923.cs
Code Ver.:201710241546 & 201710241546.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