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新聞與活動

副總統出席「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100年年會暨「百年基業、永續發展」研討會
中華民國100年12月03日

  蕭萬長副總統上午出席「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100年年會暨「百年基業、永續發展」研討會,並以「政府管理」為題,發表我國如何在「百年基業」上,追求另一個百年的「永續發展」。
  副總統致詞時談到,「管科會」是國內管理界最具歷史及規模的學術團體之一,成立38年以來,不論在傳播管理知識、提供管理服務以及推動兩岸交流等方面,績效卓著並深獲各界的肯定。
  副總統表示,國際管理大師Peter Drucker在1967年出版「有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一書中提到兩個重要的管理觀念:效率(efficiency)和效果(effect)。效率是「把事情做好」(to do the thing right);效果則是「做對的事」(to do the right thing)。一個好的管理者,要能兼顧兩者;若方向正確而沒有效率,事倍而功半;但有效率卻沒有效果,結果更糟糕,錯誤的事情越做越快、越做越糟。很多人常批評政府缺乏「效率」,其實政府主要的功能為制定政策、擬定方針及塑造有利環境,應該更重視「效果」,為因應時勢變化,政府與企業一樣,需要經常推動改革。
  副總統說,早年他在經建會擔任主委推動「亞太營運中心」計畫,則是希望臺灣改變過去「低頭製造」的習慣,也要「抬頭思考」如何發揮我們的優勢,但此計畫受政治限制而無法落實;直到三年多前馬總統上任後,兩岸經貿關係逐漸正常化與制度化,「亞太營運中心」計畫當初所訂的目標才得以逐漸實現,反省過去走過的路,相信臺灣要追求「永續發展」的未來,必要條件之一,就是政府要做對的事,塑造正確的方向與有利的環境,讓民間活力有效地發揮。
  副總統認為, 過去開放農產品進口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過程中,國內有很大的反對壓力,但臺灣沒有自外於全球化的條件,反而應更積極開放,因臺灣在東亞具有一些獨特的優勢,如在地理與文化上,是東亞重要的橋梁;經濟上,許多產業扮演了全球供應鏈的重要一環;政治上,建立了華人世界民主制度的典範,故只有選擇開放、才會帶來興盛。事實上,加入WTO後,我們的農業人口雖然減少,但產值與外銷都有增加。
  副總統認為,近年來一直有人批評「兩岸經濟協定」(ECFA)會造成臺灣對中國大陸過度傾斜,但到目前為止,各國政府對ECFA的評論都是正面的,連政治敏感度極高的日本,都已經和我們簽署雙邊投資協定及開放天空協定;另外,我們也開始與一些國家展開經濟合作協議的談判與研究,比起先前兩岸對峙的時代,臺灣的國際關係反而更多元、也更穩定,因此,經濟政策要以「對外開放、國際接軌」做為目標,同時要協助弱勢者克服轉型的困難,這樣臺灣的經濟才能永續發展。
  此外,副總統提及,在產業政策方面,這幾年政府的努力方向,是以創新思維來提升產業的附加價值。過去我們利用代工生產,發揮降低成本的效率,成功地進入國際供應鏈,但降低成本的效用終究有限,故產業未來重心應該在提升「價值鏈」的地位,創造出更高的附加價值。
  包括「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理事長劉水深、秘書長蔡渭水及中華企業研究院基金會董事長陳定國等人均出席是項活動。

Code Ver.:F201708221923 & F201708221923.cs
Code Ver.:201710241546 & 201710241546.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