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偕同副總統出席「莫拉克風災重建有功人員暨團體表揚活動」
馬英九總統今(28)日上午偕同吳敦義副總統出席「莫拉克風災重建有功人員暨團體表揚活動」,除表彰所有莫拉克風災重建有功人員的努力與功績,讓災民恢復原本生活,並期盼國人建立防災勝於救災的概念,在日後面對災害也能妥善應對。
總統到達會場後,司儀首先請與會者共同為莫拉克風災罹難者追思默禱,並觀賞風災重建紀實影片,隨後他授勳、授匾及頒發紀念章予莫拉克風災重建有功人員及團體。
總統致詞內容為:
今天很榮幸在這裡表揚對民國98年「莫拉克颱風-八八水災」救災、重建有重大貢獻的人員與民間團體。
民國98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侵襲臺灣,造成50年來國內最嚴重的災情,海拔2000公尺的阿里山遊客中心,居然淹水2公尺,這個是沒有辦法想像的事情。全臺灣有11個縣市列為災區,受災民眾高達50萬人,其中嘉義、高雄、屏東及臺東等縣市的情況最為嚴重,許多家園遭到摧毀,災害損失將近新臺幣2,000億元。很不幸的,有699位民眾失去了寶貴的生命。也有九位公務員或里長、義消、防災專員不幸在救災時英勇殉職。
面對如此巨大的災變,國軍在第一時間就出動超過50萬人次,也出動5,500架次的直升機及無數車輛、機具支援救災。
政府也在災後7天成立重建會,先從年度預算移撥220億元投入救災工作;災後12天,「重建特別條例」草案就送立法院審議,災後20天,特別條例三讀通過,3個月內立法院通過1,165億元特別預算,使災後重建的法制與財源都能迅速到位。
在救災的過程中,許多民眾及政府單位同仁不顧自身的安危,冒險犯難,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我曾經用「恩同再造」,來形容他們的貢獻。對這些救災有功人士,我們真的再怎麼感謝也都不為過!
我舉幾個例子。南投縣水里鄉新山村的林美玲村長,她是村長,同時也是農委會水保局的防災專員,所以有比一般人更靈敏的感覺,非常有防災的sense(概念)。8月8日晚上,下了一天的雨,林村長聽雨聲就覺得不對,有點像當年賀伯颱風的味道,所以立刻與她的先生一家家打電話,請大家撤離。有些人不在乎,不想走,兩人就騎摩托車挨家挨戶敲門,最後總共撤離了 100 多人。第 2 天再回原地看,距離河岸 100 公尺的地方都被掏空了,如果不是林村長堅持撤離,死亡人數可能超過60人。
還有屏東縣三地門鄉大社村的白春香村長,她也很有警覺,一看到情況不對,就把村民們先安排到安全的地方,直到將每一位村民送上直升機以後,她自己卻花 7 個小時走路下山,沒有一位村民受到任何傷害,這一點讓我們非常感動。
還有人稱「佳暮四英雄」的徐仁輝、賴孟傳、徐仁明、柯信雄。他們的家鄉屏東縣霧台鄉佳暮村,在八八水災的時候,道路斷絕,全村135人被困。當時,因為沒有地方可以讓直升機降落,(賴孟傳、徐仁輝、徐仁明)三位回家鄉救援的勇士,甚至必須用直昇機垂降到民宅的屋頂才得以回到村落。當時的佳暮村,沒水、沒電,也沒有食物。他們四位勇士帶領村民們開闢臨時的停機坪,讓直昇機能夠降落。等到直昇機來了以後,把每一位村民都送下山,過程實在讓人非常感動。
此外,在八八水災中,內政部空勤總隊冒著生命危險救災。當時臺東縣太麻里溪潰堤,附近的泰和村有多人受困。當時空勤總隊的機組人員鄭文正、吳順意、陳睿成,以及特搜小隊長江信鋒、隊員江建仁、金大衛等6人,在惡劣的天候下,據我的瞭解,當時原則是不能起飛的,但在緊急的情況下,他們前往太麻里溪旁以賣牛肉麵出名的餐廳「臺灣牛」,救援站在屋頂上等待的24人。當時水不斷上升,雨也很大,飛機根本無法起飛,但是若再不去,24人可能都沒命。不論如何,飛機冒著違規(的風險)也要起飛,於是在強風豪雨中停在半空。救援動作倒很單純,像機械手臂一樣,一位位吊掛。24人中有21位男性、3位女性,在57分鐘內全部被送到安全的地方,這過程實在非常感人,因為半小時之後,「臺灣牛」就整個被淹沒了。在這裡我要特別提及,當時空勤之所以會出動,與縣長鄺麗貞非常堅定的要求(有關),在近乎要翻臉的情況下打動空勤人員,冒險出動救援,過程非常令人感動。
八八水災發生至今已經超過六年,我每次回想這些驚心動魄的過程,對這些捨己救人的勇士們都敬佩不已。
在救災當中,有一些救難人員不幸殉難,剛剛提到太麻里溪潰堤,就有兩位警員許金次、江文祥在執行勤務時殉職。同時,空勤總隊正副駕駛張順發、王宗立、機工長黃鎂智、雲林縣口湖鄉青虷村村長繆榮堂、南投縣消防義工張瑞賢、高雄縣小林村防災專員陳漢源及劉金瑛等九位公務員或志工,都因公殉職,令人不捨。其中張順發等七位,政府當時已經明令褒揚,近期我們還會再派專人將紀念章送到他們家,給他們的家人。
我在這裡特別要代表中華民國政府與人民,向所有曾經為八八水災救災、重建工作努力付出的民間團體與個人,還有我們辛苦的政府機關同仁,表達最高的肯定與感謝。
我們永遠記得所有救災有功人士的貢獻,而對於當時殉職、殉難的人員,我們更會永遠懷念。
我要特別向各位報告,在5年重建期間,政府總計投入1,385億元與民間捐款254億元。在政府與民間的通力合作下,現在整體重建工作絕大部分已經完成。
在此我要特別說明,在場的劉資政,也就是前行政院長劉兆玄,以及吳副總統,也就是當時的吳行政院長。劉前院長開啟了史無前例的合作計畫,就是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協力合作。由政府修改法令並提供基本建設,如土地、水、電等,再由民間募款,從事永久屋的興建。在場幾個得獎的機構,包括慈濟基金會、臺灣世界展望會、紅十字會及張榮發基金會等大型企業及財團都來參與此工作,可說是政府與民間合作有史以來最順暢的ㄧ次。接任的吳前院長也徹底執行此計畫,讓相關工作能順利完成。
六年來,我親自視察救災、安置與重建工作,一共前後180次,無非就是希望把救災跟重建工作做到最好。
在復原過程中,我們不僅救援、安置及重建,也始終秉持「重視文化保存」、「強化生態保育」、「維繫生活傳統」與「善用在地資源」的原則,不僅要修復受損的建築,更要撫慰受傷的人心。
在永久屋安置方面,政府採用「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的原則,由政府提供土地及公共設施,民間募款興建永久屋,再轉贈受災民眾。8月8日發生水災,慈濟功德會在隔年2月就完成永久屋601戶,如從11月動工當天起算,只用了88天就蓋好了,效率實在驚人,且房子至今仍相當牢固;我們在災後兩年就完成永久屋總需求數的9成,目前全部44處合計3,605間的永久屋都已經興建完成。這些永久屋有個特色,即屋主分配到永久屋後,他可以使用及繼承,但不能出租與出售。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先前到臺灣時,曾提到海地的重建工作,我就把我國的重建經驗跟他分享,他聽了之後很感興趣,認為這些做法能讓民眾長期享受到政府所提供的好意。
在產業重建方面,在八八水災中受創嚴重的南部地區與臺東縣部分鄉鎮的農漁業,都已經成功復甦,產值還超越八八水災發生之前,這點實在非常不容易,如屏東石斑魚養殖業因風災摧毀,那時政府特別動員7萬車次的軍用車,運輸90多萬公噸的砂石協助養殖業者修補魚塭;此外,我們也幫助屏東高樹鄉修復遭大水沖毀的堤防及農地,同時在臺東太麻里鄉進行復原工作,這在臺灣救災史上相當罕見,政府不是發錢給災民,而是幫助這些地區恢復原貌,真的是非常不容易。
在基礎設施重建方面,中央與地方政府陸續完成18處重大土石災區的坡地整治,興建完成126座橋梁,同時復建24萬3,000公尺的堤防,尤其本來有50座老舊橋樑,在我們上任之前,預計6年全部做好,但是當時的劉院長覺得花太長時間,縮短為2年完成47座老舊橋樑的興建。這個也非常重要,因為我們不敢預測未來還會不會有颱風來襲,所以不將問題解決,危險永遠存在。同時,政府也疏濬3.9億立方公尺的土砂,因為土石流帶來大量砂石,我們必須將這些砂石清走,未來也能將這些土石集中起來,成為砂石銀行加以變賣,這樣的量也遠遠超過我們過去的規模,我們也回填復耕492公頃農地。
此外,我們還透過修復與加強水利設施,改善淹水面積達4,900公頃,經過觀察淹水面積有多大、多深,淹水的時間多長,就能夠知道水利設施有沒有發揮作用,而改善淹水面積並非指這些地方從此不會淹水,而是可能短暫淹水,但不會造成重大災害。
相較於民國88年發生的九二一地震,八八水災無論從救災的速度、投入人力與資源,到災後的重建,不僅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品質也更好,而且有這次經驗,後來的許多災變處理起來都相對容易。這也是因為九二一地震後,政府制定《災害防救法》,把當時可能遇到的情況,通通規定到這個法當中,等到要使用時就都在那裡了,不需要再發布緊急命令,這點也非常重要。
許多國際媒體對這些重建結果印象都很深刻,包括國家地理頻道(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探索頻道(Discovery)、日本放送協會(NHK)、新加坡國營電臺等都到臺灣來拍攝紀錄影片,廣泛的在世界各地播映,讓全世界都看到我們對救災、重建的努力。
有了八八水災的教訓,政府在建立防救災整備體系做了很多努力,也已經有大幅的提升與進步。我們建立了「防災重於救災,離災優於防災」的指導原則,並發展出防災、救災、安置及重建的新思維、新作法。
在防災方面,我們力行「超前部署、預置兵力、隨時防救」三大原則。99年9月19日凡那比颱風侵臺,部分地區6小時的累積降雨量甚至超過莫拉克颱風,但由於我們提前撤離危險地區災民,才能使生命財產的損失得以降至最低,這個比較,沒有實際參與的人就不知道。
八八水災時,內政部廖了以前部長向各縣市打電話,提醒他們會有土石流,但有些人還沒有警覺心,還反問要怎麼救,後來果然發生問題。那陣子有些縣長對廖部長相當敬佩,「你怎麼會知道會有土石流?」,這點非常不容易。
現在要做「預防性撤離」的問題不大,大部分民眾都能配合,在八八水災之前預防概念可能不夠,但現在有了這個概念就跟以往不同了。當時的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設置了「土石流防災專員」,共有1000多人,他們運用有刻度的雨量測量器,放在指定地點,等到下雨到達某個雨量,馬上回報農委會,該會依據這些資訊判斷為黃色或紅色警戒,就是這麼簡單的運作方式,發揮了非常大的效果,尤其是災情通報與疏散;到今年為止,全臺灣已經完成訓練的防災專員共有2505人。
在莫拉克颱風期間,他們運用這個體制,事前從災區疏散了 9,100人。經過各地精算,如果當時沒有撤離,往生人數估計還會增加1046人。所以預防實在重於救難,預防得好的話就會有很大的效果。再來,「災害防救法」也修訂了,地方縣、市政府及鄉、鎮、區公所可以勸告或強制撤離民眾。
現在每一個人都了解到「預防性撤離」的重要。今年7月,蘇迪勒颱風侵襲臺灣時,我在當天上午在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與各縣市視訊連線時,就特別強調預防性撤離。當天中午,桃園市復興區合流部落在區公所的安排下,當天晚上就把所有的居民撤離。隔天早上回去發現,合流部落全部被土石流淹沒,不走的話,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傷亡,財產的損失幸好可以減到最小,這是不幸中的大幸。這就是我們從八八水災中學到的寶貴經驗及教訓,實在非常重要。
我們現在很強調平常的訓練,三月份就開始做汛期的演習,我每次也都會在北部及南部各挑一個地方去看。這些事不能偷一點懶,因為平時多流汗,戰時就少流血;在安置方面,我們收容安置場所都規劃得很好,尤其是老舊營區都拿來做安置之用,居民也知道如果有事可以到那裡避難,就會比較安心;在重建方面,則是簡化程序,提升效率,都發揮很大的作用。
今年已經是八八水災發生後的第六年,損害已經修復得差不多,資源的投入與機制也都建立了制度,這是正面的現象。我們希望往後最好不要有災難發生,不過一旦災難來臨,我們也要能有效因應。我要再次感謝各位所做的無私奉獻與愛心,臺灣有你們,真好。
接受總統頒授三等景星勳章者包括前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執行長陳振川、行政院前政務委員蔡勳雄、內政部前部長廖了以、國防部前部長高華柱、教育部前部長吳清基、交通部前部長毛治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前主任委員陳武雄、前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孫大川及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前主任委員范良銹等九位;接受總統頒贈「仁惠濟群」匾額團體包括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慈濟基金會、臺灣世界展望會、張榮發慈善基金會、財團法人台積電文教基金會、永齡事業基金會及中鋼集團教育基金會等七個。代表接受紀念章者,包括白春香、林美玲、徐仁明及林俊雄等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