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參加「憲法變遷與憲政改造」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儀式
中華民國96年03月17日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上午參加「憲法變遷與憲政改造」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儀式,並應邀致詞。
  總統表示,為了提升國家整體的競爭力、強化政府良好的管理、凝聚全民對國家認同的共識、以及實現「人權立國」的基本理念,台灣需要一部「合時、合身、合用」的新憲法,這不但是台灣在邁向一個真正自由、民主、完整而正常的國家時,必須積極奮鬥的目標,同時也是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不能夠被限制與剝奪的基本人權。
  總統致詞內容全文為:
  過去將近二十年來,全世界歷經了一次重大的新憲浪潮,從1989年到1997年,短短的八年之間,在中歐與東歐,不管是透過制憲或修憲,一共誕生了十二部的新憲法。同樣的,在非洲像南非、在亞洲例如韓國與蒙古等國,我們也見證了一部又一部新憲法的通過。這奇特的現象絕對不是歷史的偶然,而是新一波民主化浪潮過後必然的產物。
  我們以全世界第一部成文憲法─美國憲法為例,這一部憲政的典範,正是起因於新英格蘭十三州的殖民地脫離大英帝國專制的統治而來。自此,所有現代民主國家的民主化歷程都是始於對威權的反抗,而完成於一部新憲的誕生。
  憲法不但是人民權利的保證書,更是全體國民共同締結的契約書。當舊有專制獨裁的威權體制崩解之後,代之以「主權在民」的新政治秩序,如果繼續沿用原有的舊憲法,這不但不合理,也不正常。
  台灣身為全球新興民主國家的一員,但卻遲遲無法擁有一部合時、合身、合用的新憲法,這不但標示著台灣的民主化尚未完成,同時台灣也還不是一個正常而完整的民主國家。催生新憲絕對不是台灣特有的現象,也不是為了鞏固特定的政權而量身打造,而是所有新興民主國家在鞏固與深化民主時必經的道路。更重要的,催生新憲也不是像對岸中國所宣稱的是所謂的「邁向法理台獨」,而是要透過憲政改造的工程來確認過去二、三十年台灣人民奮鬥而來的民主成果。
  從1990年民主進步黨提出了「民主大憲章」正式交給「國是會議」討論,促成日後歷次的修憲,並加速了台灣民主的進程。這些憲改的工程包括:1991年的修憲實現了「國民大會」全面改選、1994年開放總統直接民選、1997年完成「凍省」、2000年「國民大會」虛級化,以及2005年廢除「國民大會」代之以「公投入憲」,台灣人民的民主之路,就是在「民主抗爭」與「憲法確認」這兩個步驟之間交互前進,次第完成。
  回顧過去近二十年的憲政改造史,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當民主進步黨身為反對黨的時候,整個憲改的推動是相對的順利,只要執政黨所提出的方案符合民主的原則與人民的期待,民主進步黨從來不曾為反對而反對,為杯葛而杯葛,始終站在台灣人民的立場給予最堅定的支持與大力的協助。然而,自從「政黨輪替」後,由於朝野政黨的惡鬥,部份在野政黨只因反對一個人而否定一切,使憲改的工程幾乎陷於停頓,造成政府與國家不斷的空轉與內耗,這是當前台灣民主所面對最嚴厲的挑戰與考驗。
  為了提升國家整體的競爭力、強化政府良好的管理、凝聚全民對國家認同的共識、以及實現「人權立國」的基本理念,台灣需要一部「合時、合身、合用」的新憲法,這不但是台灣在邁向一個真正自由、民主、完整而正常的國家時,必須積極奮鬥的目標,同時也是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不能夠被限制與剝奪的基本人權。
  立法委員四分之三的決議,以及選舉人總額過半數的同意,這些高門檻的規定的確是高難度的挑戰,但與過去我們所經歷過的威權統治、與戒嚴、黨禁、報禁、萬年國會等舊時代的不公與不義來相比,難道有更困難嗎?如果過去的險阻與障礙我們都能夠一一的克服,對未來我們應該要更有信心,只要我們始終站在人民這一邊、站在歷史正確的這一邊,積極帶領社會的風潮並援引人民的力量,我們一定能夠很快的實現大家共同的理想,一起來迎接一部合時、合身、合用的台灣新憲法的誕生。
  最後,要再次地感謝主辦單位的邀請,也要預祝今天的國際研討會圓滿成功,所有與會的先進朋友,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Code Ver.:F201708221923 & F201708221923.cs
Code Ver.:201710241546 & 201710241546.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