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新聞與活動

副總統出席「公義‧幸福‧人權系列研討會」
中華民國94年04月01日

  呂副總統秀蓮女士今天下午出席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舉辦的「公義‧幸福‧人權系列研討會」,並擔任研討會總主持人。
  副總統致詞時表示,自今(1)日起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與行政院共同主辦「公義‧幸福‧人權系列研討會」,陸續將舉辦四個場次,分別討論全球化與幸福人權、教育人權與國家發展、健康人權與國家發展、人民幸福與國家發展等議題,希望能檢視政府的施政與政策是否符合公義、幸福與人權,並提出具體建議。
  副總統指出,日前她看到美國密西根大學進行的一項世界價值調查,在82個接受幸福調查的國家當中,幸福指數前十名是波多黎各、墨西哥、丹麥、愛爾蘭、冰島、瑞士、北愛爾蘭、哥倫比亞、荷蘭與加拿大。其中,台灣排名第32,美國則排在第15位。這項報告讓她想起一個小寓言:話說有一個企業家到某小島旅遊,看到一位正在垂釣的漁翁,兩人就對談起來,企業家稱他自己雖然很辛苦,但賺了很多錢,漁翁則很好奇企業家賺錢的目的是什麼?企業家回答說,他賺了錢至少可以到小島旅遊、釣魚。結果,漁翁反而說,我不需要那麼辛苦,同樣可以在這個地方釣魚啊。副總統同時也回憶到過去曾有一位非洲的外賓來訪,總統府致贈他一只手錶,結果他說「你們每個人都有錶,但沒有時間;我雖然沒有錶,但我有時間」。這段話讓副總統感受深刻,我們的社會已達相當程度的發展,現在應當回歸談談價值觀,探究幸福的定義。
  幸福究竟是什麼?副總統表示,德國一位學者有這樣的論說,他說,人的幸福其實不只是心理上,還有生理上的層面,人類腦部的神經組織中有一個系統是專管幸福快樂的,只要你啟動這個系統,就會感到非常快樂,人類還有另外一個神經系統可以讓你有創造幸福的能力。這讓她思考,國家統治的意義是什麼?現在統治者必須得到被統治者的同意,也就是要透過選舉才能擁有政權,因此,再偉大的目標都不及人民是否幸福重要,這才是最根本的問題。副總統認為,幸福有其集體性,包括個人的幸福、家庭的幸福和國家的幸福,如果少數人與多數人利益產生衝突,就需要公平、正義來作最後的仲裁。因此今天的研討會主題就訂為「全球化與幸福人權」,從四個面向切入討論,包括世界貿易組織(WTO)對台灣的影響、京都議定書對台灣的影響、勞動力流動與人權、農業發展與人權。
  副總統進一步提出「三波四流」,她表示,哥倫布從歐洲發現美洲新大陸啟動了全球化的第一步,這是海洋層面的,另外,全球化其實有三波,包括十字軍東征、羅馬帝國的擴充和成吉思汗的西征,緊接著,資本主義興起,跨國貿易開始興盛。二次世界大戰後,科技高度發展,特別是資訊科技的流通,穿越國家的銅牆鐵壁,形成四大流。先是經濟層面的物流、金流以及人流的流通,而當物流、金流與人流結合後,後面反映的是價值流,這背後涉及許多價值標準的判斷,也可能因此造成國家與國家間文明的衝突,在經過沈澱之後,形成價值的交流。因此,副總統認為,現在要看待全球化,不能僅從經濟面,還要關照人文面,才是宏觀的視野。
  而兩岸交流在全球化、人民幸福指數兩項標準的檢視下,副總統也認為,認為現在有必要提出一種新思維,重新檢視兩岸關係。所謂「人往高處爬,水往低處流」,人選擇往哪裡去有其主、客觀的認定,兩、三百年前我們的祖先從大陸來,現在又有一些人選擇往大陸去,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可以說是一種離心力與向心力相互擺盪的事實。不是全然的向心,否則3月26日不會有這麼大規模的遊行;但也不全然的離心,尤其某一過去50幾年來以反共作為立國基礎的政黨,這一代的領導人竟然無視於700多枚飛彈對準台灣,無視於全世界共同譴責的「反分裂國家法」的制訂,率團前往大陸,從極端的反共變成公然的親共,這中間顯示價值的錯亂。副總統質疑,他們要用什麼理由向2300萬納稅人民解釋,一旦現在成為在野黨,就可以無視過去用來鞏固政權的法理基礎?
  副總統強調,站在人權的立場,每個人都有旅行、選擇住居的自由,包括台商選擇到大陸去投資,這也是基本人權,但人權也有大人權與小人權、有個人人權與集體人權之分。個人、少數要投資中國可以,但不能因此傷及2300萬台灣人民的利益。從3月14日中國制訂「反分裂國家法」那天開始,舊的兩岸關係進入歷史,新的兩岸關係已經開始,新的兩岸關係變成「此岸」和「彼岸」的關係—不願意到大陸、或不看好大陸、認同台灣的「此岸」,以及認同大陸、覺得那邊有利可圖、願意到大陸投資的「彼岸」,兩邊利益調和的問題。
  副總統重申每個人有其投資、旅行的自由與權利,但她也強調2300萬台灣人民的集體安全、共同尊嚴的重要性。副總統表示,台灣的處境在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在共產政權長達50多來無情且凶猛的威脅之下,我們能一步一腳印犧牲許多,終於換來現在的民主自由,因此台灣現在有人可以公然容共、親共而無罪,但集體人權不能因此而被犧牲。
  副總統指出,現在許多台商到中國投資,因為受到迫害,不得已說些身不由己的話,她可以體諒,但若因為追求自我經濟利益而傷害到國家尊嚴、國家安危與人民幸福的時候,我們就需要有「公義」作為衡量標準。究竟是在彼岸與中國有商業利益的人重要,還是在此岸2300萬人民共同的安全、尊嚴和榮辱重要?這個問題應該可以透過「公義」來得到解答。3月14日新的兩岸關係開始後,我們需要全新的視野,以及從制高點來思考這些問題,這也是公義、幸福與人權的問題。

Code Ver.:F201708221923 & F201708221923.cs
Code Ver.:201710241546 & 201710241546.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