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主持104年外籍宗教人士授勳典禮
中華民國104年12月21日

        馬英九總統今(21)日上午主持「104年外籍宗教人士授勳典禮」,頒授紫色大綬景星勳章予12位外籍宗教人士,表揚渠等長年在臺照顧弱勢、推廣教育及傳播文化的卓越貢獻。
        總統致詞時表示,中華民國與教廷之間的邦誼已超過70年,而臺灣與天主教會的淵源則可追溯至1626年。累計到2012年為止,全臺共計有771座天主教堂及2,460名神職人員;天主教會也於全臺各地設立6所大專院校、30所中學、11所小學、145所幼稚園及無數的社福團體與醫療院所,為數百萬臺灣人民帶來安寧、幸福、進步與教育。對於天主教會及神職人員為我國的貢獻,總統表達由衷謝意。
        總統也分享受勳神職人員行善奉獻的感人故事,如畢耀遠神父於60年前來臺,創建若瑟醫院,照護雲林虎尾地區的偏鄉民眾。畢神父秉持「以院為家」的精神,不但親自開救護車接送病人,也整修醫療儀器,並時常到病房關心病人,後來還成立社會工作室及若瑟社會福利基金會投入兒少、老人及婦女社會福利服務,年逾90歲仍然堅持繼續服務;柯德蘭修女在聖安娜之家照護身心障礙兒童43年,許多孩子都稱呼她「修女媽媽」。而他在民國91年時任臺北市長,即曾頒發感謝狀表揚柯修女的貢獻。
        總統提到,華思儉神父已屆102歲高齡,在宜蘭南澳地區設立醫院及托兒所服務民眾,並輔導失學兒童就學與青年就業;而甘惠忠神父創立德蘭啟智中心與伯利恆基金會,鼓勵身心障礙者提升自我價值觀,多年來關心遲緩及多重障礙兒童不遺餘力;此外,賴甘霖神父則在臺大教授醫學倫理30多年,學生遍佈全臺,包含許多醫師、護士與藥劑師,傳承醫德,令人感佩。
        總統談到,秘克琳神父熱愛臺灣傳統文化藝術,創立「蘭陽舞蹈團」,演出足跡遍及歐、亞、美、非各洲,並獲教宗保祿六世(Paulus VI)接見。此外,秘神父也協助舉辦宜蘭童玩節及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等藝術節慶,不僅傳播福音,也宣揚臺灣傳統藝術文化;李智神父傾力照顧痲瘋及貧病患者,並在宜蘭培植國內第一批男性護理師,充實照護人力,也曾至監獄關懷教化受刑人;劉一峰神父來臺將近50年,通曉國語、閩南語及阿美族語等多種語言,帶領安德啟智中心院生從事資源回收並設立二手書店,所得則用於支持中心營運。日前他也親頒「總統文化獎」的「人道獎」予劉神父,以彰顯渠對臺灣東海岸居民的無私奉獻。
        總統也說,宋玉潔修女提供獨居老人及重度身障者醫療護理服務,以宗教信仰的力量撫慰病人,並提供幼稚園孩童身心照護,為孩子的成長過程帶來溫馨;羅芳華宣教士創立東海大學音樂系,擔任系主任與教授超過30年,除積極幫助家境清寒學生,退休後也持續關心系務,受到所有師生敬重;亞大偉牧師的閩南語相當流利,曾以「臺灣伯」的角色在電視臺以臺語主持「在地英文」節目;費敦禮牧師在臺灣各地設立多所教會,長期照顧身心障礙、單親孩童以及援助清貧家庭,並盡力協助青少年及新住民移工。此外,921大地震時,費敦禮牧師亦投入賑災,關懷弱勢的精神令人敬佩。
  總統憶及,他小時候居住於萬華,時常前往天主堂聆聽文懷德神父講道。文神父博學多聞且對人親切,令他印象深刻;而文神父總是在傳教處所變得繁榮後便離開,除了萬華,還曾到金山及馬祖傳道,在臺灣奉獻超過40年,「不跟著財富而走,而是跟著貧窮與落後而走」,幫助了許多臺灣人民。
        總統也引述聖經《箴言》「你若有能力做到,不要拒絕向有求於你的人行善」,他認為,許多外籍宣教人員秉持「神愛世人」的精神,在臺灣社會長期行善並傳遞福音,正是這句話的最佳註解。而政府也在2011年訂定「馬偕計畫」,讓外籍宗教人士可享有與我國老年人相同的社會福利,以感謝他們長年奉獻臺灣的辛勞。
        畢耀遠神父稍早代表全體受勳人致詞時表示,他相當榮幸能獲頒此勳章,憶及當初到雲林縣,發現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於是他籌建若瑟醫院,在當地提供醫療服務,院內員工相當勤奮,時時刻刻以居民與國家為念。他並期盼有更多人關注偏鄉的醫療及教育,為當地開創更加繁榮的未來。
        在場觀禮者尚包括總統府秘書長曾永權、內政部長陳威仁及全體受勳者親友。

Code Ver.:F201708221923 & F201708221923.cs
Code Ver.:201710241546 & 201710241546.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