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參觀「祭念抗日英雄姜紹祖120周年經典影像特展」暨訪視「北埔天水堂」
中華民國104年09月26日

  今年適逢「1895年乙未抗日事件」120周年,馬英九總統今(26)日下午前往新竹縣北埔鄉參觀「祭念抗日英雄姜紹祖120周年經典影像特展」暨訪視姜紹祖故居「北埔天水堂」。
  總統在參觀展覽後,轉往天水堂與姜家家族成員互動,隨後致詞表示,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他對這段歷史並不瞭解,直至擔任臺北市長期間,於2004年辦理紀念臺北建城120周年活動時,才逐漸瞭解1895年5月下旬日本攻臺之後的歷史。
  總統說,當時桃竹苗一帶可說抗爭最激烈的地區,此地的客家人奮起抗日,秉持「雖死猶榮」的精神,初期也取得一些戰績,使得日本在此地不斷增兵,新竹又因為有姜紹祖、吳湯興及徐驤等勇將,戰況特別激烈。
  談到姜紹祖的事蹟,總統指出,姜家在北埔書香傳家,對地方有許多貢獻,當時,年僅19歲的姜紹祖散盡家產,招募壯丁,組織「敢字營」義軍,奮起抗日。他有一首詩《出師贈同學》:「書幃別出換戎衣,誓逐胡塵建義旂;士子何辜奔國難,匹夫有責安鄉畿。」詩中表達的氣勢與決心,百年之後讀來,依舊讓人感佩他投筆從戎的壯志。姜紹祖率領義軍抗日後,雖然其裝備與人力均與日軍相去甚遠,但渠等不屈不撓的意志,依舊讓日軍在此遭遇進攻臺灣以來最大的挫敗。而姜紹祖在殉難前,更寫下一首傳頌一時的絕命詩「邊戍孤軍自一枝,九迴腸斷事可知;男兒應為國家計,豈敢偷生降敵夷。」這兩首詩在臺灣的抗日歷史上,可謂留下寶貴記錄。
  對於近來有人認為臺灣沒有抗戰、也沒有抗日,總統強調,臺灣人抗戰、抗日,都比在大陸的人要早上30年,「1895就開始了」,比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要早42年,而且死傷非常慘重。日本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在1921年所寫的書中即坦承,當時利用總督府頒布的「匪徒刑罰令」誘殺了臺灣抗日志士達11,900多人。臺灣的抗日行動直到「噍吧哖(西來庵)事件」才告一段落,其後武裝抗日變成非武裝抗日,領導人物為林獻堂、蔣渭水、翁俊明、杜聰明及廖進平等人。
  總統強調,上述事蹟「史實俱在、不容否認」,我國紀念對日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七十週年,不是在歌頌戰爭,而是在譴責侵略、促進和平,因為「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總統說,姜紹祖當時是一個19歲的青年,卻能夠奮不顧身,為國家、家鄉而奮戰,他此行即是為了表達感念與敬佩,「姜家對於臺灣的貢獻,歷史一定要有非常清楚的交代」。
  包括行政院政務委員林政則、新竹縣長邱鏡淳、客家委員會副主委鍾萬梅、立法委員呂學樟、總統副秘書長熊光華與國安會諮詢委員蘇蘅等均出席是項訪視行程。

Code Ver.:F201708221923 & F201708221923.cs
Code Ver.:201710241546 & 201710241546.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