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
中華民國95年04月26日

  陳總統水扁先生昨日(25日)接受「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駐北京分社主任Ms. Rebecca Blumenstein專訪,專訪內容已於今(26)日上午於該報亞洲版─亞洲「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sia)刊出,該報網路版並同步全文刊登。
  專訪全文如下:
【問1】首先請教總統對於中國領導人胡錦濤訪問美國的看法?現在看來,美國與中國關係的相互依存度愈來愈高,特別是在經濟層面,台灣是否會擔憂將遭受排擠或邊緣化?

答:個人將從4個面向來看這次「布胡會」。
  第一是有關人權議題,從王文怡事件中可以瞭解到人權問題確實非常重要。一位來自中國、擁有極高學歷的女子,在全世界媒體前公開向中國領導人胡錦濤嗆聲,這是個非常嚴肅的課題。它所凸顯的意義是中國人權紀錄確實惡名昭彰,中國人權紀錄之壞是全世界少數幾個國家之一。王女士所凸顯的不只是中國對法輪功的迫害、對宗教信仰自由的迫害,而是在於中國的人權紀錄;包括布希總統在「布胡會」時所強調,除了宗教信仰自由之外,中國在言論自由、新聞自由、集會結社自由等方面都是有問題。
  第二是有關「一個中國」問題。為什麼美國禮賓官在要求演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時,會說成演奏「中華民國」國歌?本人相信這不是一時的口誤,而是「一個中國」問題所使然。因為國際社會確實有很多人不清楚「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到底有何不同?所以美國禮賓官會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說成「中華民國」國歌,事實上,「中華民國」在國際社會常常被誤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社會很難瞭解「中華民國」是指民主的台灣,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指極權的中國。因為在過去幾十年,包括在台灣過去的政府對外也都主張「一個中國」,所以當兩岸都說只有「一個中國」時,也難怪大家會分不清楚哪一個是代表中國。
  第三是有關台灣議題,這也是胡錦濤主席訪美的主要課題。但是布希總統對台灣議題掌握機先,在軍禮歡迎儀式講話中,就先提到台灣議題。由於美國政府立場的堅定與一致,並沒有在台灣議題方面讓中國得分。當然,布希總統也沒有令台灣深感意外的談話,對此我們深感欣慰與感謝。
  但是我們還是可以清楚看到美國及中國對台灣議題的不同。中國所謂的「一個中國」原則是主張兩岸和平統一,即終極統一,且堅決反對台灣獨立,而在美國「一個中國」政策下,美國是「不支持」台灣獨立,而不是「反對」台灣獨立。相較於中國所謂兩岸和平統一、終極統一的說法,美國並沒有預設立場或結論,而是重視它的過程,所以美國很清楚地提出兩岸歧見應和平解決。我們也特別注意到,在白宮的橢圓形辦公室裡,布希總統向胡錦濤主席強調中國應與台灣的民選政府對話,而4月中旬在台灣掀起所謂中國熱的「國共論壇」及「連胡再會」,在這次「布胡會」中則是絲毫未提到。
  至於第四個觀察面向是經貿議題,不管是人民幣匯率或美中貿易衝突,我相信都是這次「布胡會」的重點。在美中不公平貿易的嚴肅課題中,此次訪問究竟有無帶來正面意義,我看各方的研析是仁智互見,都有所不同。我們所注意的是,當中國這一隻睡獅醒來時候,對世界所造成的震撼與衝擊,在經濟方面的擠壓,才是值得正視的。
  對內方面,中國是一個不平衡發展的國家,不但有非常嚴重的城鄉差距、貧富懸殊及社會衝突;而最重要的是中國在能源方面的浪費及沒有效率。中國對全世界經濟的影響,不只是機會,更重要的是威脅,有人認為中國對全世界經濟的影響是掠奪式的,中國掠奪全世界的原物料及能源,而導致原油價格的高漲及全世界物價的飆漲。
  對外方面,中國利用其廉價勞工、便宜的土地成本及非常惡劣的勞動條件,以低廉的商品向全世界傾銷,所以導致各國均深受其害,不但利潤減少,且產業空洞化,最嚴重的是造成結構性失業。所以不只美中有不公平的貿易衝突,其實全世界跟中國都有不公平的貿易衝突。

【問2】總統會擔心台灣在這個過程中被擠壓?

答:當然我們一直非常關注這樣的議題,因為中國處心積慮就是要「矮化台灣」、「邊緣化台灣」,且要「去台灣政府化」、「去台灣主權化」。
  其實本人在2000年「520」的就職演說中揭櫫,只要中國無意對台使用武力,本人保證「四不一沒有」。且本人也在2000年「520」的就職演說特別提到並呼籲中國領導人,拿出智慧跟創意與台灣的政府在既有的基礎上,秉持「民主、對等」原則,共同來處理未來「一個中國」的問題。
  這樣一個機會之窗,對岸並沒有抓住,且於去年又通過所謂「反分裂國家法」,並安排連、宋兩位在野政黨的主席訪問中國。我們認為這樣的做法,並沒有讓兩岸的距離拉近,只會讓兩岸的距離造成更大鴻溝。個人認為,只要秉持「主權、民主、和平、對等」四大原則,我們仍願意與對岸展開協商、對話與談判。
  在「主權」方面,我們希望中國能尊重並接受中華民國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的存在事實。在「民主」方面,我們希望未來兩岸關係,或台灣的未來,都要尊重2300萬台灣人民自由意願的選擇。在「和平」方面,我們呼籲中國對兩岸歧見的解決不得訴諸武力或其他非和平手段,應透過對話和平解決。在「對等」方面,我們呼籲有關兩岸問題的解決,應透過政府與政府來進行對等接觸、對話與談判。
  儘管沒有「九二共識」的事實存在,但我們仍願意在「九二香港會談」所獲致成果的基礎上,來展開兩岸政府間的對話、協商與談判。

【問3】請教總統,不管是在兩岸關係或者其他方面您想要留下的歷史遺產是什麼?而未來2年總統所要完成的又是什麼?

答:第一、我們希望讓國際社會進一步瞭解、認識一個民主台灣與一個極權中國是有所區別;第二、民主絕對是台灣的資產,也是台灣的驕傲,更是台灣對抗極權中國最佳的利器,最好的TMD。
  就第一點而言,在過去的五十年,很清楚的,全世界確實存有一個中國,而且確實只有一個中國,那是一個極權的中國,但同時也存在一個民主的台灣。過去半個世紀,台海的現狀就是存在一個民主的台灣與一個極權的中國。而且一個民主的台灣與一個極權的中國,是兩個互不隸屬的國家,各自有國號、國旗、憲法、政府、軍隊、司法,確實是兩個不同的國家。
  台灣不是問題,中國也不是問題。現在是一個極權的中國企圖對一個民主的台灣,要採取武力或者其他非和平手段的併吞,才是問題。
  第二點,我們認為民主才是台灣的驕傲、台灣的資產與台灣的TMD。過去6年,我們繼續鞏固並深化台灣的民主。未來的2年,我們仍然會繼續把台灣的民主能夠更進一步來奠基、發揚光大。所以,從「公投」到「終統」,都是鞏固並深化台灣民主的一部分。公民投票是普世價值、基本人權,但在台灣這個地方,被過去的政府教育成所謂的洪水猛獸,是等於災難、是等於戰爭、是實質的政治禁忌。
  2003年,我們終於有了歷史上第一部公民投票法;2004年,我們終於舉行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公民投票;2005年,我們終於完成修憲,廢掉國民大會代之以公投入憲。不但在中央有公民投票法,連地方政府像高雄市政府,市議會也正式通過「高雄市公民投票地方自治條例」。
  但很清楚,當我們擁有公投權利還是不夠,我們不能只擁有公投權利而沒有自由選擇的權利。這是我們為什麼不得不處理國統會與國統綱領的議題,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終統」。基於主權在民的民主精神,對於台灣的未來、兩岸的關係、以及很多重大議題的決定,絕對不能預設立場、預設前提、預設結論。我們必須把決定台灣的未來、兩岸關係的最後決定權,交給2300萬的台灣人民。過去的政府,過去的政黨,為人民預設兩岸「終極統一」的唯一選項與結論,這是違背主權在民民主原則。
  也許有一天,當中國放棄一黨的極權獨裁統治,中國實施真正的民主自由;當中國不再打壓台灣;當中國放棄武力犯台,廢除「反分裂國家法」,撤除對台飛彈的部署,以及中國尊重2300萬台灣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與決定,2300萬的台灣人民可能會改變目前拒絕「終極統一」的想法,也說不定。台灣人民有一天可能改變拒絕「終極統一」的想法,但絕對不可以預設唯一的選項,叫做「終極統一」。

【問4】剛剛總統提到軍事問題,據我們所知2000年4月美國政府所批准的軍購案到目前都還沒有通過,請問總統對於軍購案不管是整批或部分通過是否感到樂觀?有何想法?在中國軍事擴張下,有人建議台灣不只要採取所謂防禦方式或甚至需要採取攻擊方式的國防,有些人甚至說我們是否要採購巡弋飛彈來採取攻擊性策略?

答:台灣的國防原本是守勢的國防、防禦性的國防、預防性的國防,我們國防的最高戰略就是「有效嚇阻、防衛固守」,而且三大基本目標是「預防戰爭、國土防衛及反恐制變」,台灣絕對不會主動攻擊,更不可能發動第一擊,我們只能做好自我防衛,所以必須要強化台灣的國防,我們不會發動戰爭,而且要避免戰爭,要想盡各種辦法來防止戰爭,但是面對中國不放棄對台動武的企圖,又通過所謂「反分裂國家法」,為他們對台動武找到所謂法理基礎,而且很清楚地到目前為止中國在東南沿海對台飛彈部署超過784枚,其中不包括36枚的東海十號巡弋飛彈,中國軍備的擴充與現代化,與連續18年國防經費都以2位數字百分比繼續增加中,誠如倫斯斐國防部長說的,這已經超過中國自我防衛的需求,而美國國防部助理國防部部長羅德曼也特別在前不久於國會作證中特別提到,中國軍備的擴充已經是對台灣現狀的破壞與改變,所以不管是美國或日本在最近所提出來的國防報告書,都特別指出兩岸軍事力量的均衡已經逐漸嚴重向中國傾斜,所以我們必須要強化自我防衛能力。我們非常感謝2001年布希總統一次批准那麼多軍售案,而且我們也在2004年6月正式向國會提出三大軍購案,不管是潛艦、P3C反潛機、PAC-3,都是在2000年政黨輪替前,也就是1998年之前過去的執政黨政府就已經向美方正式提出台灣的需求,我認為強化台灣的國防應該是沒有朝野之分、黨派之別,不應該有任何的意識形態,這是全民的共同利益,沒想到在政黨輪替後,在野政黨他們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變成了今天一味抵制與杯葛,讓我們非常遺憾,但是有一點值得注意的事,有些人因為要製造兩岸和平的假象,特別是連、宋兩位在野黨主席去年分別訪問中國後,一直到現在有人就認為兩岸不再有任何緊張與對立,所以在這樣的和平假象下,認為台灣不必再強化我們的防衛力量,這是不對的。強化國防才能確保得來不易的民主成果及亮麗的經濟繁榮,強化國防也才能讓我們更有信心與對岸展開對話、協商、談判,也才能爭取到台灣最高的利益,所以我們非常感謝中國國民黨馬英九主席,他說,他願支持合理的軍購,這是一個好的開始,我們也希望馬主席能跟其他不同在野政黨做好溝通,讓這樣一個合理軍購案早日通過國會支持,三大軍購案要全部通過可能一時還有困難,不過我們願意繼續努力爭取,但是部分軍購案在近期內會有一些共識與結論,我們認為這是可以期待的。

【問5】總統剛才提到,有些人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機會,有些人則認為是帶來威脅,對台商似乎是帶來機會,請教總統的看法?台灣有些經濟學者及企業人士認為,倘開放大批大陸觀光客來台旅遊,對台經的經濟將帶來益處,但目前似乎仍無進展,台灣政府將此歸咎於北京的因素,請教總統的看法。

答:有人看到中國的經濟發展為全世界帶來機會,但也有人看到的不只是機會,而是在機會的同時也帶來威脅,對生意人而言,利之所在,無所不在,但對政府而言,我們不能唯利是圖,對生意人而言,他們重視個別的利益,這無可厚非,也是可以理解,但對政府而言,我們應兼顧國家安全及整體的利益,台灣是島國,很清楚的,我們不能實施鎖國,但也不能將所有的資源及籌碼鎖在中國,中國市場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但絕不能將之視為台灣的唯一、全部或最後的市場。我們很清楚的是台灣經濟的主體性,台灣的經濟不能成為中國的附庸,過去我曾多次提到,只要心在台灣,總部、研發、基地在台灣,全世界都是台灣最好的市場,當然也包括中國大陸的市場,我們看到美國國會的調查報告,全世界對中國的投資高達五千六百億美元,其中有一半二千八百億美元來自台灣對中國的投資;台灣接單,其中四成在海外生產,海外生產中竟然有九成是在中國大陸生產。所以,當台灣經濟過度向中國傾斜或倚賴時,我們認為,政府有義務及責任提出預警,我們必須做好風險管理及積極管理,風險管理絕對不等於是政策的緊縮,而是預警、預防。預警及預防絕對不能在兩岸經貿關係中有所偏廢。至於開放中國大陸觀光客來台事,其實遠在2001年年底時,我們就推動開放中國觀光客來台的方案,日前中國也公布開放中國觀光客來台的方案,其實較台灣政府已晚了四年半,可見是中國消極阻擋了四年半,問題不在台灣,而在中國大陸,是中國政府不將台灣列為大陸觀光客的最佳去處,是他們不讓大陸觀光客來台,而不是台灣的政府拒絕他們來,所以,有人認為是中國害怕中國的觀光客來台,怕他們會看到台灣的民主,中國觀光客看到民主的台灣會給中國政府帶來壓力及負擔,所以,只要大家都有誠意、都願意開大門、走大路,能夠做對的事、走對的路,現在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已不成問題。

【問6】現在看起來似乎中國的領導人寧可等到總統的任期結束後才願意跟台灣進行任何的接觸跟談判,總統覺得未來兩年內有沒有可能就兩岸的重大議題進行一些協商?

答:剛才我已經特別提到,中國錯失了幾次的機會之窗,但是我們還是沒有放棄,我們還是願意在主權、民主、對等、和平的四大原則之下,與對岸來展開協商、對話跟談判,不管什麼樣的議題,我們都沒有設限。2000年本人當選,中國在等台灣在野政黨能夠推動罷免成功,但是後來人民沒有支持,所以罷免失敗。2004年本人再度連任,中國仍然在等在野政黨關於選舉的官司能夠翻盤。後來兩個選舉官司他們也失敗,也沒有翻盤成功。現在又在搞所謂的「柔性斬首」,中國在這個方面配合一些在野陣營來醜化台灣的政府跟領導人。所以他們從2000年等到2004年,現在又要從2004年等到2008年。他們不希望本人當選,本人當選了又希望本人被罷免,本人連任成功又希望本人被翻盤。現在他們共同的目標就是國共聯手,希望在2008年能夠奪回政權。本人做到2008年,但是2008年之後如果又是民進黨繼續執政,難道他們還要等到2012年嗎?縱使2008年國民黨奪回政權,我相信兩岸關係的改善,也不會比目前有更好的一個利基。中國對台灣常常錯估情勢,也因為常常錯估情勢,所以也會做錯誤的選擇,這是令人非常遺憾的。

【問7】我想再就經濟議題請教總統。有關中國觀光客來台灣,總統認為只要雙方都有誠意願意開大門、開大路的話,應該就是可行的。可是我希望瞭解一下,對於這個「可行性」比較實際的評估跟實際的看法,總統是認為未來六個月之內就做得成,還是要等到一年之後,或者必須要等到2008年之後?第二個問題是總統剛剛提到「積極管理」並不表示政策上的緊縮,但是現在在台商方面都非常擔憂,認為政府似乎有意圖取締在中國進行大規模投資的台商,這種解讀是正確的嗎?

答:只要中國願意,只要中國真的有誠意,我們認為不必等到2008年,我相信也不必等一年,半年之內大陸的觀光客來台應該就可以馬上成行。2001年年底我們提出開放中國大陸觀光客來台的方案之後,早就做好了準備。我們已經準備了4年半,而且也已經等待了4年半。其次對於台商在中國大陸的鉅額投資,其實政府的政策大家都非常清楚,如果說我們有任何的緊縮,那今天受到政府調查的應該不是只有「聯電」一家。其實「聯電」一案,也不是政府主動調查,而是民間檢舉的結果,而透過司法程序來作的調查。因為有人檢舉「聯電」涉嫌違法、偷渡、違約、背信,所以被司法單位展開調查。「聯電」案只是一個個案、只是一個法律案,而不是政府針對所有的台商在中國大陸的投資展開全面性的清查,政府沒有這樣的一個政策。「深耕台灣、佈局全球」,我相信大家到中國大陸去,也是台商全球佈局的一部份,政府不可能去阻擋。政府要落實積極的風險管理,其實也是在保障台商在中國大陸的權益。到中國大陸投資的政治風險跟商業風險,也應該要列入成本的考量中。

【問8】貴國的金融改革在第一階段很成功,可是在第二階段,目前似乎是停止,總統可否就這方面作一說明?另外,有關所謂卡債的問題,在金融領域是不是會造成風暴?政府要採取何種措施來解決這問題?

答:其實大家都知道,2000年我們最擔心的是台灣本土型金融風暴會不會發生,所以在2001年,我把它訂為台灣金融改革的元年,就在那一年,我們通過了金融改革六大法案,也在那一年舉行了經發會。2002年本人提出了「258」戰略目標,希望在2年之內能夠把逾放比降到5%以下、資本適足率提高到8%以上。當時RTC法案雖然沒有通過,但是我們仍然在2年之內達到「258」目標,不但把資本適足率早就提高到10%以上,而本國銀行的逾放比也從最高的11%以上降低到現在不到2.5%。我們不但大量打消呆帳,讓銀行體質更臻完善、健全之外,也成立了全國農業金庫,而且成立了歷史上第一個金管會。成功推動第一次金融改革之後,也希望能夠繼續推動第二次金改,在2004年透過總統經濟顧問小組,做這樣一個政策宣示。二次金改的第一階段是在去年年底以前,我們希望在台灣內部,有三家金融機構市佔率能夠達到10%以上,而且官股的銀行能夠減半,從12家減半成為6家。雖然很辛苦,但是去年年底,我們也勉強做到了第一階段的二次金改,今年是二次金改的第二階段,當然難度更高,要把控股14家減半,真的非常不容易。由於多數都是民間的金控公司,所以除了要按照市場的機制,一方面也要避免推動二次金改受到污名化,說我們二次金改,特別是第二階段是不是會走向財團化等等,所以我們認為必須要把問題的癥結說清楚,以免造成誤意與誤會。方向絕對是正確的,但是在方法、手段、技術、操作方面,我們必須要更加地戒慎恐懼、謹慎小心。我們絕對不會為合併而合併,我們希望能夠創造多元,所以希望把腳步稍微放慢,但是我們並沒有放棄。

【問9】總統在台灣未來的利基所在有何看法?現在一般人的看法是,台灣的利基是在科技,中國的利基是在便宜的勞動力,台灣未來在區域的市場裡,如何定位自己,才能保障台灣的永續發展與競爭力。

答:沒有錯,根據前不久世界經濟論壇(WEF)所公布的有關2005年到2006年全球資訊科技競爭力的排行榜,台灣在115個主要國家當中,我們較上次進步了八名,首度擠入了前十名,排名全球第七。在亞洲,我們僅次於新加坡,香港是第11,韓國第14,而日本是第16,中國是第50,所以當台灣進步八名,擠進前十名為第七名的時候,中國退步九名,他們是第50。這是台灣的優勢、台灣的利基,當然,我們也必須要接受來自各方面的挑戰及競爭,我們絕對不敢大意,也不敢自滿。所以不管是半導體或是面板產業、或是資訊、通訊、或是尖端生物科技及其研究等等,台灣希望在國際舞台能夠有競爭力。我相信兩岸仍然非常穩定,我們只希望台灣內部能夠更加團結,只要台灣內部更加團結,大家更有信心,不要唱衰台灣、看壞未來,我相信台灣還是充滿希望與機會的。

Code Ver.:F201708221923 & F201708221923.cs
Code Ver.:201710241546 & 201710241546.cs